静水深流

素履之往,一苇以航

一个故事里的事和讲故事的人(又名:生命里那些在劫难逃的爱与哀愁。【你够了)

——给 @云初 和她的《十八相送》

云初说,《十八相送》再有一章就完结了,一直怀着“盼望着、盼望着”更新心态的我,突然很难过。

其实大家都明白,结束就意味着一种离开,而我还没有做好分别的准备。如果lof上也有长亭短亭,我想我会一送再送一定不止十八送的跟在它的身边,久久不愿离开。

 

与《十八相送》的初遇是在一个略微有些失眠的夜里。

说“略微”,是因为那天晚上其实是先按时睡着了的,只是半夜三更莫名醒转,习惯性的拿起手机打开lof翻文看,然后就遇见了一场从2015年12月一直下到现在的大雨。

一开始看到文章标题时,觉得这么古典的名字应该是写蔺靖cp的。但作者标注得很清楚,是【楼诚】。于是当时几乎不看任何衍生文的我终于放心的看了起来。

文章当时写了有八、九章,一口气看下来只觉剧情紧凑情节跌宕伏笔处处,只恨自己脑回路太短脑容量不够,立马把这篇文章尊为了楼诚tag下“最烧脑文章”且没有之一。

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在看一篇小说时,强大的逻辑考验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甚至留住我们的脚步,但却不一定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心。但《十八相送》都做到了。

如果你因为《十八相送》太过烧脑还有很多疑惑和不解,也可以试着把这篇文当作“解密说明书”一起来探讨。不过,最终解释权归云初所有。:)

关键词一:扑朔迷离的情节

《十八相送》为什么能被称为“史上最烧脑楼诚文”且没有之一?来看——

一是人物身份复杂。先说明诚。作为第一个出场的主要角色,作者提供给他的“显性身份”有两个:国家情报学院毕业生明诚;潜入暗杀组织76号的暗哨“青瓷”。但在剧情不断展开特别是在他的一些模糊的梦境里,又让我们觉得他应该还有另一个隐性的身份,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的身份。何其神秘。

再来说明楼。和原剧中很像,这个人物的身份实在是太多重了。他是明诚的哥哥(从虐待他的养母那里把他带离凉河)、教官(明诚在情报学院学习时教授他情报学)、上级(命令明诚执行潜伏到76的任务),他是凉河通讯站联络员(毕业后放外勤至此,与凉河事件息息相关),他是王天风在国情局的同事(两人分属情报司和办公室,师出同门却不同路),他还是76号的主人“毒蛇”!何其复杂。

还有王天风、梁仲春、黎叔。他们每个人身上似乎都背负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烧脑才怪。

二是任务目标隐晦。谍战故事永远离不开去完成种种任务,而这些任务都是有目的的,就象《伪装者》里的楼诚台三兄弟,完成的多半是截获日军情报或刺杀政要的任务。但《十八相送》巧妙的隐藏了任务的目的性。我们可以看到明诚作为暗哨潜伏到了76号,但明楼安排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汪曼春刺杀了三个卸任的国情局高官和黎叔,但她杀害他们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天风杀了汪曼春并把明楼送上了军事法庭,他的种种做法又所为何来?

如果你想了解其中的种种隐情,唯有从章一读到章尾,听作者为你一一解密,别无二法。当然你也可以从读过的人那里比如我去了解个一二三四,但这么精彩的故事想必你也不舍得弃而不看吧?

另外,《十八相送》是一篇“现。代。架。空。文”——云初在文章开头就说得很清楚——这真的是我一口气看到第八、九章了还没反应过来的事。我想这是她对原剧人设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十分到位的原因,以致于让我在看的时候彻底忘记了:这是明楼与明诚在完全不同原著的另一个时空里发生的事。

 

关键词二:暗藏全篇的离别

文章题目叫《十八相送》,没有“别”何来“送”?所以分离无疑是全篇的主题。让我们从第一章开始,来数数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有多少难言的生离死别。

一是明楼的离职之别。文章开篇我们看到,明诚作为国家情报学院的毕业生,按照明楼的计划伪装成“青瓷”潜伏进76号,不得不离开明楼。这样的离开想必我们都觉得算不得什么,只是暂时的,任务结束再回来就好啦!但没那么简单,这计划下的真相其实是明楼因被国情局怀疑调离了原有职务。为使明诚不被牵连,他将他作为一个“暗哨”送到名为汪曼春负责、实由自己控制的76号庇护起来,而他本人,则因为这场怀疑生死未卜。所以,明楼从敞开的车窗里看向明诚的那一眼,其实真的是一场无声的告别。

二是凉河的雨中之别。在第4章和第6章里,我们看到了阿诚的两个梦境。梦里的凉河“火烧起来,烟尘落下,地面在摇晃”(第4章),有个人把他抱到船上想送他安全的离开,但他不愿意和这个人分离,于是跳入河中想回到他身边。但人小体弱,那个送他离开的人不得不再次向他施救,却因为受伤和乏力差点被凉河之水吞没……这个人,当然是明楼。其实在凉河的最后一晚,明楼是有向阿诚“道别”的,他把一张照片给了他,告诉他,以后,照片里的人就是他的姐姐,雁渡桥就是他的家(第6章)。这样将一生都要托付清楚的话,不是告别又是什么?(初次看到这章时就哭了,现在写到这里还是哭了……)

三是火车站的放手之别。在第8章中,阿诚记起了凉河事件后他和明楼曾乘火车离开那里,并遭遇到追捕。但因为他的记忆过于残破,我们看不到这一事件的完整样貌,一直到第26章,云初才把这件事下隐藏的又一重生死离别揭开给我们看。在那趟火车上,明楼伤口感染又发着高烧,不仅无力顾全青瓷,反而更容易被追捕他们的人盯上。不得已,他把青瓷领到与梁仲春约好碰面的站台上,一句话都没有留的就松开了那只牵着他的小手。这一放,也许就是永远,谁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命活到明天?但没有关系,至少小小的孩子已经所托有人,会好好的活下去,哪怕他已经看不见了。(又是眼泪糊了视线的一章,凉河的大雨都下到眼睛里去了……)

四是通讯社的放下之别。为了证明凉河事件是一次恐怖袭击而非民族暴乱,明楼和阿诚计划从国家通讯社找到由黎叔传回的密件,在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阿诚为洗清明楼的罪名,决定违抗明楼的命令,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去完成任务(简直象写电影剧情介绍)。仿佛是要与站台上明楼的“放手之别”相照应,阿诚对明楼来了一次“放下之别”。他通过行动电话对明楼说,“我准备放下了。我准备放下你了,哥”(第12章)。从现在起,我要放下生,放下我对你的爱,独自赴死。什么叫生死决别?这就是了。(云初在写楼诚国家通讯社任务时着笔不少,简直可以拍出一部非常精彩的枪战片来,具体情形可参考《碟中谍》。喜欢动作戏的小伙伴一定要看呀!)

五是清晨医院的选择之别。计划失败,阿诚伤重,明楼答应明台“不再让他的阿诚哥哥生病”,于是决定独自去完成接下来的任务。阿诚此时已经知道了青瓷是自己的另一个真实身份,却无法与这个身份和解,更无法接受明楼为了青瓷把自己搭进去。所以他对明楼说,“我不要那个名字了行不行?”(第16章)(在我心里,哥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哥回来我甚至可以连自己都不要)。但明楼有自己的选择。他说,“听清楚,先是为了死去的凉河居民,然后才是为了你的名字”(第16章)。我想明楼当时内心的想法应该是:阿诚,除了青瓷,我对凉河那3000居民也背负着责任。而且,青瓷也是你,是哥最无法舍弃的你呀!所以,明楼最后的选择就是在对3000凉河居民和青瓷都负上责的同时又不对明台失约。为了完成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只能和阿诚分别。

六是去又复返的吻别。《十八相送》第18章。我曾经以为云初会在这一章结束,幸好没有,因为实在太舍不得这篇文完结了。不过“本命章”里果然是有礼物的——云初终于在“虐你千遍也不厌倦”之后,送来了一个甜死人不偿命的“不可描述”(表白云初,我太爱这种不会被lof屏蔽的不可描述了!)。除了剖心见性(相信我,这个字真的不是污)的不可描述外,云初还随章附送了一场曲折动人的去而复返。当明楼明明已经离开却又两次转回到家门前、挂断了电话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到阿诚的手机上时,我不相信你的心脏还好好的归你自己管。至少在那会儿,我的早就归明楼(或说归云初)在操控了。

除了上述两罐蜂蜜,云初在这一章里还暗戳戳地给了一块小甜饼:其实在明楼内心深处,阿诚至少有两次,是完胜青瓷的。(我在想什么?是不是精神劈腿了??打滚求云初告诉我我真的没有过度解读……)

七是青瓷的遗忘之别。高甜之后是高虐,第23章几乎让我全篇泪目,而且看一次哭一次。看着小小的孩子把自己人生中仅有的一点财富——那些珍贵的记忆,如此信赖地交给明楼,渐渐被如雪天光吞没的背影,我简直是梗住了喉咙,说不出一句话来。从此世间无青瓷……明楼能做的,也唯有在心底与他无声的告别。哭S。无处着笔,建议小伙伴们自己去看这一章。(虽然至此章阿诚与青瓷的关系彻底揭示清楚了,我还是想问问云初,上帝到底对你做了神马??)

八是法庭上的审判之别。为救明楼,阿诚不惜以自己最真实、也是明楼最珍惜的身份(除了青瓷还有另一个)出庭为他指证。但他的出庭,不仅几乎让明楼之前为隐藏他的这一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还把阿诚自己卷入了危险之中。这样的牺牲,最终换来的,是明楼终身监禁的缓期执行。虽然不是死别,但从此后,天高水阔,重山难度,他和他,是要真真正正的生离了。

“小小的家在风里雨里,小小的人在云下树下。他没有辜负那方水土,没有辜负三千名死者。他只是,辜负了一个人。”(第26章)

云初在文中提及的分离还有很多次,大部分是从以上八个分离中“衍生”出来的,所以就不多做赘述。其实除了他们两人之间,还有与明台、与梁仲春等人的别离,也有很多萌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注:有个小伙伴曾经整理过《十八相送》的时间线和基本剧情,对快速理解这篇烧脑文有帮助,大家可以去看看。指路: @听风吹过 https://www.lofter.com/tag/十八相送?tab=archive)

 

关键词三:别有深意的意象

《十八相送》是一篇画面感特别强的文章,很多描写都让人身临其境,比如我和它“初相遇”时那段明楼与阿诚在钟楼的描写:

“古老的齿轮,咔地一声轻响,整点。钟声来临。上百只栖在钟楼里的鸽子纷纭惊起,振着白羽,从楼顶成群飞出去,绵延不绝,好像北风吹来的一场大雪。”(第9章)

紧接后面的是一段明楼与明诚打斗的描写(我们都说那是两个人在用生命秀恩爱,至于兄弟俩为啥打起来了,还请你去文中寻找答案,哈哈哈!),一招一式完全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影像,让我这种描写动作无能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云初你到底是干嘛的啊?也是情报学院毕业的吗?)

但这些精彩之处还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那些具有象征性的镜像。

比如:凉河雨。在贯穿全篇的阿诚的梦境里,凉河事件发生时落在水面上的大雨,几乎将他和那个救了他的人打穿;而那个叫凉河的边境小镇,终年下着不散的绵绵细雨。他在雨雾蒙蒙的火车站被那个人救下来,又在黄昏的风雨中被那个人找到,甚至他还在雨中的废墟上为那个人念了生平第一首诗……而明楼在凉河通讯站的每则记录,最先写到的都是那天的雨。

“初时这样写着:小镇又开始下雨。后来写着:这个地方三两天一雨。又后来,只写着:雨。又雨。最后一条雨的记录,是这么写的:雨。找到他了。”(第22章)

他说,“到凉河的头一天,遇上一场大雨,下了三年未晴,可那三年,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雨”在这篇文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比如明楼和阿诚初遇时(故事开始的地方),比如楼诚兄弟联手解救明台时(从此三人是一家),比如明楼和阿诚每次分别时(种种难以言喻的生离死别),甚至是阿诚尚在母腹中就与明楼有了第一次(也是终其一生)的许诺时……天空中都下着雨。这不是情节碰巧或是作者就是喜欢写雨,而是云初要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可参考《红楼梦》一书中“梦”字出现时的警示作用)。

至于凉河雨究竟象征着什么?云初曾经给出过答案。她说,“阿诚就是明楼心中那场下了三年未停的大雨”。

再比如:雁渡桥。雁渡桥的出场是在一张照片里——明楼给阿诚的一张照片。桥是物,而人,是姐姐。

明楼说,虽然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去了,可是姐姐在家里,一直等着他回去。

我相信在这世间,有些等待,即使无言,却永远在。

当照片在凉河事件中不幸遗失后,明楼又手把手的教阿诚画了一幅同样的画(出于一些考虑没有画出人物),并告诉他:“那是雁渡桥,无论离得多远,看见它,就是到家了。”(第6章)

所以汪曼春最后在油画铺里找到这幅油画时,看到的只是一幅平淡的风景写生。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幅画会把那两个人紧紧的拴在一起?因为她不明白:空荡荡的雁渡桥上虽然没有了姐姐,但代表的,是一个家。

“这样的记忆会有象征的价值,但究竟象征着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处。”——艾略特《观点》

 

关键词四:充满张力的文字

个人喜好使然,我其实不是特别喜欢那种一甜到底的文章(除非你能写得很欢脱,三不五下就能让人笑出声来,彻底忘了故事本身),而是比较钟意那种又虐又甜的故事。不来虐,如何知道甜?没有死,怎会明白生?所以那些好的小说总是好像在用虐感抻着你,在你快要支撑不下去时,再抛过来一段形同救命的绳索。这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卡文卡到S的我真是深有体会,大哭)

那个“抻”着你的东西,就是文字的张力。来看云初是怎么做的。

【(阿诚)撑起身子的时候,他的眉心轻皱了一下,明楼的手,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攥住,没有帮他。】(第1章)

——“轻轻攥住”和“没有帮他”,是不是又甜又虐?

【天快亮了。明楼问:“想起什么了?”青瓷停顿片刻,把电话轻轻挂上。也没什么。就是想起了你。】(第4章)

——轻描淡写的“也没什么”后面,却是最深重最隐秘的心事。

【他记起答应了明楼,戒掉那种药。日期是写好的,阿诚定了定神,在那下面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了明楼的名字。只写了一遍,他舍不得多写。】(第10章)

——不多写,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舍。

【青瓷才是我的真实身份,对么?阿诚,明诚,都是假的。这句话哽在喉咙里,无论如何说不出口。…青瓷忍不住笑了。“哥。”他又叫了他一声。多叫一句,就像赚到了一样。】(第12章)

——觉得“赚到”,是以为这一切并不属于自己。“我”是假的,而“哥”属于真的那个人。

【记得那是一个细雨的午后,他在一间小诊所里,给那个人念诗。念了一百年之久。】(第14章)

——念了“一百年之久”的并不是那首诗,而是我和你在一起时蔓延了一生的时光。

甚至在写“不可描述”的时候,云初的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这样的张力——

【寸步不让地相望着,等待着风来,雨来,无从预写的结局,无言而笃定地来。可是当大雨降下,所有的树都会知道,他的岁月,终要把这个名字听进去。】(第18章)

【明楼是他的河。他是明楼的一条支流。一分别,就注定了一直流淌,穿过荒芜,历尽岁月,汇入大海,在一万条河的水里找到他,认出他,就能重回他的怀抱。】(第28章)

她写依恋——

【他从小懂得节省,怕在这个人身边待不长久,不许自己太喜欢他。】(第27章)

她写等待——

【青石板积起了水洼。好像有踏水声。他冲出屋子,奔过小院,一把拉开门。巷子在雨中,悠长,空旷。】(第26章)

她写抗拒——

【看见的灯光,听见的低语,无处不是疼…明楼一下阖住眸子,像要把这无法无天的小家伙,封入眼眸中那两道静水里,一辈子不许他兴风作浪。】(第24章)

她写告别——

【他像初见那天一样,把脸在明楼衣领上,挨了一挨,起身,从树下跑出去。树荫很浓,青瓷跑去的地方,天光刺目,好像一场苍茫大雪,要把瘦小的身影淹没似的。】(第23章)

她写一生——

【踮起脚望不到头的岁月,一晃眼就过去了,好像他真的和明楼一夜过到了老,从七岁到七十岁。一辈子终了那句话,原来不过是,“哥老了”。】(第26章)

……

文中这样的金句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写下来,只好把云初的文章复制一遍。所以,不要辜负这些文字,去看原文吧!去字里行间亲身感受他们的抗争与妥协,他们的欢喜与疼痛,他们的相离与相守……

好像真的是写太长了……感谢看到这里还没有右上角点x的小伙伴。

以上几个关键词好像讲的都是小说的“硬件”,什么情节设置啊写作技巧之类的(群众:你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人有什么资格叨逼这些?我:虽然我不会做菜,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美食家~~【殴打)。

不管!反正我已经厚颜无耻的讲过了,接下来还是要继续厚颜无耻的讲下去~~

对,该讲“软件”了。我从自己的看文体验中归结了几个特别能打动我的因素:遥远的记忆。难逃的宿命。背负终生的爱与罚。通常一篇文章能包含以上因素中的一个,就会吸引我,而《十八相送》,竟然都包含了。你说,我怎么能够不爱它?

以下全是个人喜好,夹杂很多看文时的个体感受,如果觉得实在是看不下去,就去看原文吧!它绝对值得一读。

 

关键词五:无处安放的记忆

记忆是时间回赠给我们的最美的礼物。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记忆,我们才能成为“我们”。没有回忆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才会有一句话叫“愿有岁月可回首”。

但文中阿诚的记忆,却是不完整、甚至是不真实的。(发现要讲这件事,第23章还是避无可避地要被重点提到,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作为凉河事件的幸存者,为了躲避被监禁或遣返甚至是被杀掉的命运,青瓷必须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孩子太小,还不懂得如何隐藏秘密,想要让他安稳平静地生活下去,只有让他忘掉所有跟凉河有关的记忆。不得已,明楼对小小的青瓷进行了记忆取代。他给了他一个名字,给了他一个家,甚至给了他一段全新的“记忆”,好让他把原来的从脑细胞中不着痕迹地抹去。

小小的孩子学得很好,甚至说得比哥教的还逼真(我其实怀疑孩子的记忆已经开始产生了偏差,不能完全分辨清楚记忆的真假了,太心疼了……)。但他不是没有犹豫的:哥给的名字,哥给的家,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他都喜欢,可是画里的过去,怎么也比不上和哥在一起的那个过去,凉河的过去,他舍不得忘了。(第23章)

所以他在学完说完后又问,“过去的事,一件都不能记着么?什么时候可以再想?在我想起来之前,你会忘了我么?”(第23章)

明楼非常清楚,被抹掉的记忆其实是没有办法存放的,更不可能像他对孩子说的那样,“象日记本一样锁起来,等以后可以想的时候再想”。后来阿诚在真实生活中永远想不起来、只能从梦境中偶尔记取的一些零碎片断,已经是他能得回的真实记忆的全部。(哀)

所以当明楼看见小小的孩子因为得到了自己肯定的回答听话地跑远时,只能静默无言地迎在风里,借风去用力许诺:  

“我会记得你,直到最久。你忘记的,我为你记着,加倍记着。”(第23章)

这么深这么深的羁绊,怎么可以说忘就忘说放就放??我不知道彼情彼景中的明楼,究竟靠什么撑过了这一段?反正我是哭得一塌胡涂了。

时光残忍,它赠予的东西,它也有权收回。而这世间好像还没有谁,能够抵挡住时光的侵袭。所以我忽然明白了:文中那毅然决然的忘记,正是阿诚的勇敢;而那寂静无声的记得,恰是明楼的坚强。(云初,你说阿诚曾经为明楼做过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是这一件吗?)

 

关键词六:难以背弃的宿命

一直以来,那种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情,总是特别容易吸引我,所以看到文中有这样的桥段时,简直开心S了~~

对于青瓷来说,明楼无疑是他的宿命。边境小镇上孤独生长、被虐待和具有自毁倾向的孩子,在飞奔向铁轨时,被第一天来到这里的明楼解救。他是他的救世主,他是他的心上宝,两个人从此在凉河通讯站过上了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生活~~(这都是云初说的不是我说的。实力甩锅~)

嗯,这种故事充其量只能算是“英雄救美”(当时被救的那个还只是“小小美”)。前缘天定、在劫难逃的故事,哪有这么简单?

刚才说了,对于青瓷来说明楼是他的宿命(这么巧的救了他,没有早一刻也没有晚一刻),那对于明楼来说呢?青瓷只是他偶尔救下来的一个人吗?就没有什么其它不可描述的原因?

有。当然有。一定有。——如果你确定这是个在千万年时间洪流里也不会错过的故事。

青瓷之于明楼,早在他初次见到他、救了他之前很多很多年,就已经是命定一生的陪伴。

那是个大雨将至的夏日傍晚,还是个孩子的明楼(大哥不是一天炼成的,他也有小时候的呀)趴在师母的腹部上,听未出生的小家伙跟他说话,声音就象“雨滴在荷叶上晃悠”(好美的声音)。

师母让他问问小家伙是弟弟还是妹妹,他说“不问,都好”;师母说要妹妹才好,长大了好给他作伴,他说“弟弟也能作伴”;师母又说,是要给他做一辈子的伴。

彼时大雨忽然而至,师母腹中的小家伙不声不响,和明楼分隔在一喧一寂的两个世界。但那句话,他应该和他一样,都听到了吧?沉默,其实是允诺的方式。

“一辈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有多少年?”(第25章)——文中的明楼想问,我也想问。

明楼到凉河通讯站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出外勤,他是要寻找那个不小心丢失了的孩子。而当他在那个雨中黄昏笃定地说着“找到你了”时,才发觉其实在自己找到他之前,那个小小的孩子早已用特别的方式先找到了自己。

——没错,就是他们初见时那个铁轨上的相遇。极致。分毫不差。永生难忘。

后来就是《十八相送》。他救他,他也救他。他千方百计送他离开要给他生,他却千回百转赶来要和他一起赴死。跌撞着、纠缠着、聚散着、痛并快乐着……无非就是想要拼尽全力和你在一起,一辈子在一起而已。

“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霸王别姬》

其实,这所有一切的源头,不过是在最初的最初,就注定了阿诚是明楼一生的陪伴——不管他在不在身边,不管他有没有记忆,都无法逃离和放弃(诶,根本没有人想逃想放好不好?)。所以,哪怕他们曾经一度水分两岸、河出支流,最后也总归要并流入海、融为一体。

我还是喜欢那些命中注定遇见你的故事,什么三生石上、前世今生、不是冤家不聚头之类的。很俗气。但是,只要他和他能幸福,俗气就俗气了吧,谁又会在意呢?

(不会思考只会被感情控制大脑的低级动物就是我~~)

 

关键词七:蔓延一生的爱与责任

和朋友聊天,我说有一件事情很奇怪,就是我们总喜欢说爱是万能的,可以救人于深渊水火,但其实支撑一个人走到最后的,往往并不是所谓的爱,而是一份责任。

后来我明白了,其实那句话并没有错,只不过是我们常常只看到树叶表面的阳光,却忘记了树叶背后的经络。

如果说,树叶表面的阳光是他对他的爱;那树叶背后的经络,就是支撑了他一生的责任——来自爱的责任。对明楼如此;对阿诚,亦如是。

明楼觉得自己对阿诚的责任,从那个关于一辈子的诺言就开始了。

所以,当雷雨云逼近的时候,他要用手护住师母腹中的小家伙,为他遮挡轰然的炸响。

当恐怖袭击发生他和师母被冲散后,他要责无旁贷穷尽所能地去找寻他们。

当他终于找到小小的青瓷时,他要把小小的孩子永远带在身边好好照看,不让他再受一点伤。

当他知道自己被怀疑生死未卜时,他要把阿诚摘出去不让他涉险……

他所作所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因为他对他背负了爱的责任。

而阿诚对明楼,同样也背负着这份爱和责任。

在成为阿诚前,他还太小,不知道责任是什么?听哥哥的话,就是他能为他做到的一切。

当他慢慢长大、记忆觉醒,看到了明楼的种种艰辛和孤独,就无法再放任他一个人了。他要一直一直陪着明楼,甚至为他不惜孤注一掷地去死。

“我什么都没有。对了,有一条命,和一颗心,都不值什么。他要,就剖给他。”(第18章)

为了担负起这份爱和责任,两个人不肯妥协地各自拼尽了全力,到最后几乎是遍体鳞伤。但,那就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爱与罚”呀!从前是,现在是,今后也是。

我常想,没有了责任的爱,未免太过轻浮;而没有了爱的责任,又该如何背负?所幸在《十八相送》里,爱与责任从来都是并行不背的。它们彼此交锋,却又浑然一体,陪伴着他和他,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

(云初,明楼和阿诚已经毕业,我却还是赖着不想长大……就让我在青瓷的记忆里、阿诚的梦境里、大哥的沉默里再多睡一会儿好不好?爱你,么么哒!)

 

题外话:一个愿望

从来没有想到,在lof上写的第一个长评(其实就是一篇读后感)竟然是给差不多可以归类为衍生文的架空文,这对一直更偏爱原剧向楼诚文的我来说,实在是太意外了。

而打开电脑开始写这篇文的时候,我也完全没想过会写这样长。但《十八相送》就象一个宝藏,里面可说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你愿意去挖掘,它总能给你惊喜。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丢开楼诚cp这个tag,我们写的文还可以吸引来多少热度和点赞?没有了这两个角色做支撑,他们的故事还可以打动多少人?答案一时迷茫无解。

但我想《十八相送》不会无解。即使它没有发布在“楼诚”这个tag下,即使文中没有了那两个充满魔力的名字,它依然是一篇特别好的文章,我也依然会被它再次打动。

所以,有生之年,如果真的可以象 @素远suyuan333 说的那样,把它搬上银幕,那就真的是圆满了。

——哪怕那时片中再无楼诚,又有什么关系?

 

评论 ( 30 )
热度 ( 429 )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静水深流 | Powered by LOFTER